1:自我应验预言是罗森索(R. Rosenthal)与杰克布森(L. Jacobson)研究教室内教师期待与学生智能发展的关系并于一九六八年出版〔教室中的比马龙〕(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一书;书中提到为探讨上述关系以美国西海岸的橡树学校(Oak School)六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期待可能成为后者的自我应验预言 亦称比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即当教师期待若干儿童的智能显示较进步的发展时那些儿童就会有较进步的表现。晚近许多的实验也支持教师运用期望造成的效应这种效应不仅发生在教室情境中即使教导学生运动的技能亦然;所有的研究虽非都显示类似的效应但是大部分的情况都是如此。
罗森索与杰克布森为了说明这种教师的运作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假设曾引用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卖花女〕剧本中演员杜立特(Eliza Doolittle)的话表示:
你确实真正见到……淑女与卖花女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她表现的行为方式而在于她所得到的处置方式。对哈金斯教授来说我总是一个卖花女因为他把我当卖花女看待……但是我知道对你来说我可能是一个淑女因为你总把我当淑女看待。
一项以小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发现:低年级学生在预测教师期待以及报告他们与教师交互作用的差异模式方面其准确性不如高年级学生;但是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期待重视的程度高于高年级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