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时刻》观后感影评5篇_建国70周年献礼电影心得体会
《决胜时刻》讲述的是1949年,党中央领导人进驻北京香山,在国共和谈破裂的千钧一发之际,全力筹划建立新中国。希望以下观后感对您有所帮助!
《决胜时刻》观后感一
近些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百花齐放,有的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着眼于叙述宏大历史事实,讲述故事发生前后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命运;有的如《红海行动》《战狼》等则聚力于讲述具体事件,从个体的行为选择上展现爱国主义情怀在个人与国家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总的来说,第一类影片由于历史结局已被大众广泛熟知,涉及时间和空间跨度过于宏大,人物众多且关系错综复杂,本质上更适合用纪录片分集的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加以展现,想在120分钟左右的电影时间内取得抓人眼球的效果殊为不易;而相比之下,第二类影片由于以一件具体事件为“影片之锚”——故事矛盾的核心载体,更符合电影这门艺术形式“讲故事”的本质属性,故而给了导演和演员进行个人创作的更大想像和发挥空间,因此相对更容易拍出带有个人艺术特色、给人深刻印象的作品。
那么,《决胜时刻》这部影片该算做哪一类呢?显然,从电影名称和影片所讲述的1949年前后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来看,它更符合上述第一类影片的特点,叙事宏大,气势磅礴,将1949年渡江战役前后存在于中国大地上的一对对矛盾载体同时生动展现在同一画卷中:苦难与辉煌、北方与南方、共产党与国民党,帝国列强与中国人民,国安与特务,历史(长征、南昌起义、三大战役胜利时庆祝)与现实(炮击紫石英、开国大典)……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在描述这些滚滚历史洪流的间隙,作者又努力试图激起几朵不一样的浪花,于是我们看到了揉在其中讲述的几段人物故事,如二桥的人生经历,警卫与播音员的爱情故事,特务对家人的留恋与自杀的决绝,蒋介石败退前的挣扎和困惑,毛人凤面对刺杀宋庆龄任务时的狡黠,张治中与毛、周的情谊及人生结局,任弼时演奏小提琴抒怀,毛主席与子女相处、看戏及吃夜宵时付账的趣事……这些小故事如同精密齿轮啮合过程中的润滑剂,导演仿佛在竭尽全力让观众阅读“视频历史教科书”的同时,少一些枯燥感,而多一些历史温情的触动。应该说,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能做出这样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对于本片我还是觉得有些可惜。
同样作为宏观叙事类的历史影片,《建国》《建军》《建党》甚至年代更久远的《辽沈》《淮海》《平津》《解放大西南》等战争电影,它们虽然同样存在“大格局”电影叙事的先天困难,但至少叙事主线清晰:片头展现大的历史矛盾,片中所有背景/次生/辅助事件和人物关系都能紧密围绕主线做适度展开而不做过度发散,片尾明确展现矛盾解决后的历史结局及意义,以影片名称为主题,整个故事得到完整叙述。
而《决胜时刻》这部影片的主题核心是什么呢?
从海报上看,右下方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小字,正是我党目前大力开展的教育活动主题。那么影片是要表现我党同志在那一历史时期是如何践行这八个字的吗?似乎不是。坦率的讲,“初心”“使命”这两个概念当然有着非常丰富的,但“为人民服务”、“推翻三座大山”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不受欺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显然是这两个概念中最基本的应有之意。反观影片,除了寥寥几句伟人们的台词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多重点表现坚守初心和使命的情节,甚至对“初心”和“使命”是什么都未做认真的探讨。其实,如果将影片中的一些情节加以展开完全可以生动展现这一主题,例如,在和平谈判部分,增加演绎对条文中诸如没收官僚资本等条款国民党是如何得抗拒抵制,他们抵制的原因是什么(可通过国府官员私下谈话展现,也可通过谈判桌上辩论时由我党揭露),我党提出这些条款又是什么原因(人民利益是如何通过这些条款体现出来的);再比如,在二桥因为家中贫困而哭泣,毛主席感叹为何江北实行了土改,百姓日子依旧贫苦时,如果后面能增加这一民生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措施,哪怕是用二桥的口吻在给主席的书信中叙述出来,岂不正是对我党践行初心为百姓利益服务的最生动体现么。如此种.种情节,可谓不胜枚举,每件事中的细节都可以称作体现了我党的初心,可最后都流于表面叙事而未做深入挖掘,中间的那层窗户纸就是不去捅破,看着真是急煞人也。至于夹在其中的某些爱情、亲情片段则更局限于个人情感,对表现“初心”“使命”就更无帮助了。
那么,如果影片不是为了表现这八个字,而只是为了展现这一历史时期的某个“决胜时刻”呢?就像当年的《至暗时刻》一样?好像也不对。影片前半部分主要围绕和平谈判及渡江战役,后半部分则围绕政协会议及开国大典,从始至终展现了我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如双清别墅时期国安部门保护领导人反特的胜利,我党对国民党和平谈判的胜利、渡江战役的胜利、开国大典顺利举行的胜利……等等等等,可是,究竟什么是“决胜时刻”呢?
如果理解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那么上述这些胜利之中,哪一项可以被称作取得了历史性的决定性的胜利呢?是反特成功吗?按片中蒋介石那句“我们所有的失败都源于此人”的说法来看似乎是的,影片对此也大书特书,可是按照唯物史观“历史由人民创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了历史进程,英雄人物可以影响历史进程速度”的观点来看,蒋的说法显然不对,反特的历史作用并没有那么大。是和平谈判的胜利吗?片中的李宗仁和蒋介石都对和平谈判嗤之以鼻,两党胜败的最终结果也并不是由谈判桌决定的,所以和平谈判的胜利算不上“决定性”。是渡江战役的胜利吗?百万雄师过大江拉开了解放南方地区彻底推翻国民党政府的序幕,但国共力量的反转其实在三大战役时期已经完成,相比之前的鏖战,渡江战役的历史地位稍显薄弱。这样看来,能被称作“取得决定性胜利时刻”的似乎只有开国大典了,这场盛典确实可以称之为人民对反动派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结果和象征,可问题是,开国大典只在影片最后占了很小的一部分篇幅啊!
或者,如果理解为“决定这些胜利的时刻”呢?似乎更不靠谱了。因为如果把观察的时间尺度拉长就会发现,无论是通过土改改变生产关系从而极大地促进解放区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通过三大战役彻底消灭国民党五大主力扭转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决定49年这一系列最终胜利的时刻其实是在影片所讲述年代之前的。
所以,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最让人惋惜之处就在于叙事结构的松散导致的影片主旨的模糊不清。流水账般的叙事方式加上突兀频繁的场景切换色调对比让人在观影过程中思路转换应接不暇;在没有重点叙述事件的前提下,大量具体人物故事的掺杂其中更加冲淡了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叙事逻辑,最后搞成了一盘大拌菜,明明准备了10种上好食材,一顿加工烹饪之后却依旧是10个味道。
如果跳出影片的思路,让笔者自己在影片所述历史时期挑选一件既能体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又可称得上“决胜时刻”的话,我倒是觉得和平谈判破裂前后,我党领导人如何站在人民国家利益的角度思考决定举行渡江战役,彻底解放全中国将是一个不错的展开角度。尽管今天看来,渡江战役的难度似乎没有那么大,仅仅一天时间便完成了渡江突破,整个过程进行得可谓摧枯拉朽。但是我想,在战役开始之前,面对国民党构建了许久吹嘘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尤其在解放军只有帆船可用的情况下,打过长江也许并不是一件没有失败风险、那么容易下决心的事,因为即使是国民党内部最不看好这条防线的张治中也认为要突破长江,解放军至少需要7天。而且此时,在陕北还有国民党精锐的胡宗南集团,西北有彪悍的马家军,东北华北散落着不计其数的土匪和国民党散兵游勇,而南方地区水系纵横、山林密布的地形对以北方战士为主的我军部队本身就是个考验,更别说华中地区还有桂系精锐部队一直保存实力,磨刀霍霍了。本片中,毛主席观看梅兰芳戏剧时评价项羽优柔寡断、妇人之仁的话以及历史上“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词训导似乎也暗示着领导层对于渡江战役的风险其实有着充分的谨慎和考量。而最终,领导人决定放弃划江而治的幻想,以解放军的暂时牺牲换取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永久和平生活,给民族创造休养生息和发展的环境条件,这种勇气和担当精神不正是对我党坚持初心和使命的最好诠释么;做出这一决定的时刻,不正开启了后面从渡江到统一大陆、建设新中国的一系列胜利征程么!
最后,除了夸奖一下开国大典彩色视频以及与紫石英号炮战的片段外(看到这里的时候确实很燃很激动),要疯狂地给影片中的几位演员点赞!几位老戏骨的表演极富张力,大气沉稳,从微表情到动作方式,处处透露出一股伟人气场;而几位演员的表演又各有侧重,使几位领导人不同的性格差异一目了然;最让人惊艳不已的是扮演李宗仁的濮存昕,考察防线时挟洋自重的自负、面对出身黄埔的江防司令时的鄙视厌恶,探寻等待溪口态度时的不甘和无奈,决定沿江一战孤注一掷时的眼神决绝,不说话时下弯的嘴角,说话时漏出的半扇牙齿……这真是我最喜欢的一版李宗仁影视形象,没有之一!!只能说,国家队的实力确实秒杀当今的很多演员啊。此外,几位年轻演员也发挥出了不俗的实力,甚至连扮演李讷的小演员表现得都很入戏,从演员的态度上来讲,这部戏还是配得起向国庆献礼的。
当然了,最最重要的是,王丽坤和秦岚两位小姐姐的颜值真得真得是好高啊哈哈!
《决胜时刻》观后感二
去电影院看了一场《决胜时刻》,看得我不太开心。主要是吐槽编剧。我就在想,这么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么多的人物线索,如果我是编剧,我会怎么写?姑且让思绪飘到天上去。
如果我是编剧,我不会写暗杀这条线。固然,蒋介石丧心病狂,领地大幅丧失后会派遣特工暗杀,但这不应该成为一条线。
如果我是编剧,我不会写恋爱这条线。显然迎合新青年,感觉不伦不类。对标来看,《至暗时刻》中的秘书和陈有富是一致的。但再加一条线就更乱了,
如果我是编剧,我不会让跨江作战牺牲的小战士凑巧成为主席曾经的勤务兵,太过刻意。
如果我是编剧,我不会让其中毛主席的一言堂那么的明显。只见挥手,周恩来时时刻刻眼睛里都噙着泪花。诚然,毛主席那时的党内声望最高。
如果我是编剧,我会写哪条线?
国民党谈判代表肯定要写的。
宋庆龄要写的。
司徒雷登怎能不写?
柳亚子怎能不写?
如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成立新政府?如何确定对海外政府的态度?包括对苏联、英美?
这条合纵连横之路,才是真正的主线吧。
就好像现在中美大国博弈,真正的主角是那些政治家们,我们如何能逐渐将欧洲和其它国家的人们争取过来,如何让俄罗斯、日本、新加坡这样的国家选择中立立场,每一步选择既要天然正义,也需要做大量的沟通工作。间杂留美学生回国探亲回不了学校是可以的,再来一段骨肉分离的爱情真的太奇怪了。
再过二三十年,相信也会有人拍摄这段历史,其实我们正在身处伟大抑或巨大变革。政治家是确定如何建立社会制度,分配蛋糕的中心人物。我们应该好好的描写他们的确立过程。丘吉尔和撒切尔夫人的电影都很好看,是因为冲突足够。希望将来的片子也能够体现出电影的核心魅力:描写冲突。是以为记。
《决胜时刻》观后感三
这部电影在看之前,我翻看了当地几个大的电影院,在这周的排片和购票情况,真的太疑惑太无奈了,就我去看的那件电影院,这一周关于这部电影居然只有我一个人买了票。
时值建国七十周年的档口,两部电影应时而出,一部是主讲渡江战役的《决胜时刻》,一部是《我和我的祖国》,两部其实都很值得期待。我在一周前就瞄上了这两部电影,可能是年纪大了,越来越爱国了,和朋友想约了一起看,但是没有人对此感兴趣,所以只能一个人去看了。
说了很多乱七八糟的,说说这部电影吧。前半段呢我是一边喝着奶茶一边玩着手机看的,大概有半个多小时吧,这些应该都算是这部电影的铺垫了,情节倒是很紧凑也很完整。然后到了二桥小伙子回乡,我大概也能猜出来小伙子结局不太好了,包括小伙子请记者帮他拍照片那里,都铺垫得很明显也很深沉。
全片第一次小高潮,是英国军舰与解放军的作战, 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泪窝子浅,当时并没有想起“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这话,但就是觉得很振奋很感动,一边捏着拳头一边默默淌眼泪。第二个高潮就是全片主要部分了,百万雄师过大江。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恢宏巨制,但是真的很惨烈,尤其是看着战士们沾着烈火向前冲锋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想着,这时候响起冲锋号该多振奋啊,果然,恰到好处的时候,冲锋号响了起来,瞬间泪流满面。而紧接着,几乎没有间断地,第三次小高潮来了,二桥牺牲了。从他拿出军旗开始,到他中弹还死死站着,然后旁边的战友冲上来撑住军旗,感动一波接着一波,而紧接着,占领南京临时政府这个桥段一闪而过,直接就是毛主席收到二桥牺牲的消息,之前的铺垫完全爆发,包括二桥和小李讷的友谊,毛主席对二桥的照顾,瞬间和这个情节连接起来,这一家人的悲伤变得合情合理而且更让人刻骨铭心。这是在这部电影中最后一次流泪。
接下去的时间,只有对特务的愤怒,和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振奋。这部电影也很快就结束了,不过在结束前还给了我一个小惊喜,就是对历史影像资料的修复和合理应用。电影开头的时候,全员普通话让我感觉这是个缺点,但历史影响中毛主席带着口音的声音响起,反而使得这个细节更真实更让人感动。
怎么说呢,这部电影很是时候,也没有一股脑重点突出战争,但是把泪点全都留给了战争。而且电影中对亲情、友情、爱情各种元素的融合,有些刻意但是并不显得突兀,这一点就很优秀了。说了这么多,还是期待这部电影能收获更多的观众,真的很值得去看一看,去为祖国流一次泪。
《决胜时刻》观后感四
几条故事线铺的稳稳当当。大家都怀着一颗渴望和平统一的心,为这决胜时刻做准备。真的这一刻来临,那种激动的无以言表的心情,太触动人了。今年是建国70周年了,这盛世,如他们所愿。 黄景瑜的陈有富,轻轻浅浅的融入了这一切。他身上有军人的忠诚和严肃,也有少年人的单纯和直白,也有对儿女情的羞涩和喜悦。黄景瑜越来越成熟了,我真的太喜欢了。 一次落泪在战斗场面,那种悲壮的场面很难不让人动容。两次泪目就不细说了,其中几条故事线铺的稳稳当当。大家都怀着一颗渴望和平统一的心,为这决胜时刻做准备。真的这一刻来临,那种激动的无以言表的心情,太触动人了。今年是建国70周年了,这盛世,如他们所愿。 黄景瑜的陈有富,轻轻浅浅的融入了这一切。他身上有军人的忠诚和严肃,也有少年人的单纯和直白,也有对儿女情的羞涩和喜悦。黄景瑜越来越成熟了,我真的太喜欢了。 一次落泪在战斗场面,那种悲壮的场面很难不让人动容。两次泪目就不细说了,涉及剧透了。 在国庆来临之际,这样一部影片,真的太让人感动了。 这次点映,电影院今天就一场。好多上了岁数的爷爷奶奶来看,还有偷偷抹泪的。他们或许熟知那段历史也说不定,毕竟这里是南京。
《决胜时刻》观后感五
在影片的开场,旧式的粗布衣裳、笨重的“大二八”等上个世纪的代表性事物出现在屏幕上,略显昏黄的光线下,整个剧场似乎都在微光中显出一种淡淡的年代感,观众也立刻沉入戏中。
共产党在建国前夕开拔进驻北京香山,这是一段因为时间节点的微妙性而不可或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长久以来,这段历史被人们地遗忘在角落,直到《决胜时刻》的创作团队拂去它表面的尘土、抚平它泛黄翻卷的页边,让这一段历史以电影的形式,在艺术化加工后,装裱成一幅生动的画卷,再次于全国人民眼前铺展开来。
北京香山的美色可谓远近闻名。山不算高,但胜在娟俏。树林、落叶、泥土、野花、红色、绿色、黄色……在香山,北京露出了少见的媚色与绵绵的情意。而伟人的日常,正是以香山为背景展开的。
对于开国伟人毛泽东,人们往往记得他的丰功伟业、挥斥方遒,却很少有人想到,生活中的毛主席,也是和普通人一样,会开玩笑、会拉家常,甚至会牵线做媒。在这部电影中,毛爷爷的形象似乎比以往所见更加鲜活动人,甚至数次引发了在场观众的“会心一笑”。一代伟人不再是历史书上平铺直叙的文字,而是丰满生动的个体。
渡江战役则是影片的高潮之一。夜黑风高的时刻,大江的波涛并未因为有人渡江而削减它的力度,渡江本不容易,更何况冒着对岸的重火力?大风大浪中飘摇的小舟上,无数的士兵踏着战友的尸体前行,他们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前进。战友的负伤、熊熊的烈火、大炮的轰鸣……任何事物都不能动摇他们前进的方向。
不论是什么时候,我的内心永远为小人物的牺牲而震颤,我知道,没有了一个个无名英雄的舍生忘死,就没有历史,更没有中国的成立。他们可能被燃烧的弹片所伤,可能在剧烈的摇晃中落进了江中的旋涡,可能,他们的血液在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就在滚滚江潮的裹挟中失去了痕迹,更可能,翻遍了所有的历史书都找不到他们的名字……但我很感激,在这么多年之后,能有这样一部影片,让他们伟大的灵魂在荧幕上、在人们的眼底留下了燃烧的影子,让他们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在中国的历史中永垂不朽。
一段历史书上不到五百字的内容,拍成影片,却有足足一百五十分钟,这还只是真实历史的浓缩和提炼。由此我们不难想见当年共产党白手起家、艰难创业的艰辛。影片以高清彩色版的开国大典结尾,每一个人的笑靥都那么的鲜活,让人仿佛回到了七十年前的那个晴天,天安门广场上涌动着一片灿烂的红……
攀登者相关文章:
4.关于攀登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