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俗民方法论探究人类视为理所当然的规范、了解和假定即人类了解其社会世界的方法。因而俗民方法论讨论的问题是「人如何理解其日常活动俾能以社会上可接受的方式来表现其行为」。俗民方法论学者亲身参与社会活动以反应参与者所具有的实在(reality)的观念。
贾芬可(Harold Garfinkel)于一九六七年首先使用「俗民方法论」一词。他翻阅耶鲁大学跨文化档案时无意中发现「俗民植物学」(ethnobotany)、「俗民生理学」(ethnophysiology)、「俗民物理学」(ethnophysics)等词。当时他正在研究陪审制思考陪审团之审议法是否能构成一种「俗民方法论」。在此点上「俗民」(ethno)意指「社会上具有一般常识的成员对任何事都具有一般常识」。
俗民方法论也说明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必须要学些什么以成为在一个方案、团体或文化中发挥例行作用的成员。为此俗民方法论学者进行深度晤谈与参与观察。跟大多数质的研究之非操控与非干扰策略不同的是俗民方法论研究者侵入现场(violate the scene)且做一些不寻常的行动来干扰日常的生活。一个较简单的例子是在一密闭的电梯中转身面对其他乘客而非面对着门。俗民方法论学者也特别感兴趣于观察自然发生的事情如人们被推入新的或未预期的情境像是新进人员在一所学校中的最初几个星期或是人们生活中主要转折点或关键事件。
俗民方法论探究日常生活中惯常的例行事务以及习以为常的常识因为人们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他们要做他们所做的行动。俗民方法论学者试图要明白团体中无言之知(tacit knowing)为何并藉由干扰式地侵入日常经验迫使无言之知浮现出表面而获得团体的无言之知因为日常的例行事务会使得无言之知维持在一下意识或心照不宣的层次成为暧昧、不定形的洞察而已。
简言之俗民方法论学者将自身对社会实在的信念存而不论(epoche)以研究日常生活的实在。在一项研究方案或团体中阐明日常生活中早已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实在会成为一种力量并创造一种方案或团体的自我觉察有助于了解、改变和建立一以人们所欲之日常环境为基础的新的实在。
俗民方法论是一种质的、整体的研究注意到研究现象的主体性其观点有助于从多元角度的省思来探究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从而改进研究方法与设计增进研究效果。不过俗民方法论迄今仍缺少一致的主张和概念故其研究结果常因实行者而不同也因研究主题而异。